棗糧間作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種植模式

2017-11-03

世界性的資源日益減少與人類需求的不斷增加和環境的惡化,已嚴重地危及人類的生存。為此,聯合國早在1972年召開的“人類與環境”大會上提出“生態農業”、“食品安全”得到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重視。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有183個國家參加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一致通過了21世紀議程,中心議題是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可持續發展可以理解為:利用最小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且對環境不構成污染和破壞,物質得到最充分地利用,使當代人生活幸福,又不給后代人的生存造成不利影響的系統工程。干百年遺留下來的棗糧間作這一種植模式歷經滄桑,乃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

據調查,棗糧間作的農田,其風速可減弱10%-38%,空氣濕度可提高2%-4%,氣溫冬天可提高1-2℃,夏天可降低1-2℃,有效地改善了田間小氣候,創造了利于農作物生長的生態環境。棗糧間作地的小麥可減少干熱風危害,較非間作地的小麥成熟晚,千粒重重,小麥增產10%-30%。棗區棗糧間作的“雙千”地塊(樹上千元錢,樹下千斤糧)比比皆是。

農作物的農副產品及棗樹葉又是飼養牲畜的上等飼料,牲畜的糞便通過沼氣池發酵,沼渣、沼液是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的最佳肥料。產生的沼氣可以作為燃料,照明做飯,節省的秸稈又可作飼養牲畜的飼料。農、林業為畜牧業提供了飼料,畜牧業為農、林業提供了優質肥料,做到了物盡其用,良性循環,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調查:實施了新農村生態家園工程的農戶,用沼渣、沼液作肥料生產的金絲小棗,較一般的金絲小棗每667平米增加效益200-400元,且樹勢壯、病蟲害輕、果實品質好。養牲畜年增加收入2000-3000元,年節約燃料300元左右,僅此可年增加效益3000-4000元。

與《棗糧間作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種植模式》相關的文章:

熱門文章
国产盗拍SAP私密_久久久久人妻一道无码AV_国产激情无码不卡_国产强被迫伦姧在线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