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流膠病一般會在孢子傳播入侵的3~4月和兩個發病高峰期進行。
發芽前,用抗菌劑“401”或“402”100倍液涂刷病斑。發病初期,除去膠塊將病斑刮凈,并用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涂抹病斑,7~10天涂抹1次,連續3~4次。
在發病高峰期前夕,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或70%甲基硫菌靈超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流膠病專用藥600~8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流膠病是蘋果、桃、杏、李、櫻桃等果樹上的重要枝干病害,可分為生理性流膠和病菌引起的浸染性流膠。
生理性流膠主要是由于霜凍、病蟲害、雹害、水分過多或不足、施肥不當、修剪過重、結果過多、土質黏重或土壤酸度過高等原因引起,主要發生在主干和主枝上。雨后樹膠與空氣接觸變成茶褐色硬質琥珀狀膠塊,被腐生菌浸染后病部變褐腐爛,致使樹勢越來越弱,嚴重者造成死樹,雨季發病重,大齡樹發病重,幼齡樹發病輕。
浸染性流膠是由葡萄座腔菌浸染而引起的,多發生在主干和枝條上。病菌從傷口、側芽處侵入1~2年生的枝條,感病初期出現以皮孔為中心的疣狀突起,逐漸擴大成瘤狀突起物,其上散生針頭狀的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當年不流膠;來年5月病斑擴大,瘤皮開裂,溢出無色半透明稀薄而有黏性的膠液,不久膠液顏色變深,質地變硬呈結晶狀。
被害枝條表面粗糙變黑,以瘤為中心逐漸下陷,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多年生枝條受害,首先出現“水泡狀”隆起斑,直徑1~2厘米,并流出泡沫狀黃色透明膠狀黏液,后凝結,逐漸變為紅褐色。
浸染性流膠每年有2次發病高峰期,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上旬,這是與生理性流膠的最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