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葉枯病是銀杏的一種常見病害,無論苗木或大樹,均可受到其危害。在山東、江蘇、浙江、江西和上海的銀杏產區,此病普遍發生,湖北和廣西等地的銀杏產區,近年來也有少量發生。通常,老栽培區病害比新栽培區為重。染病的銀杏樹,輕者部分葉片提前枯死脫落,重者葉片全部脫落,樹冠光禿,導致樹勢衰弱,高、徑生長明顯減弱,使銀杏產量和品質明顯下降,造成經濟損失。
銀杏葉枯病的癥狀特征
銀杏葉枯病病害發生初期,常見葉片先端變黃。至6月間,黃色部位逐漸變褐而壞死,并由局部擴展到整個葉緣,呈現褐色至紅褐色的葉緣病斑。其后,病斑逐漸向葉基延伸,整個葉片變為褐色或灰褐色,直至枯焦脫落。7—8月份,病斑與健康組織的交界部位,一般清晰明顯。病斑邊緣波狀,顏色較深,其外緣還可見狹窄或較寬的鮮黃色線帶。
從9月份起,病斑顯著增大,擴散邊緣參差不齊。病斑組織的界限,由明顯而逐漸變得模糊不清。此外,9 -10月份在苗木或大樹干基的萌芽上,還可看到葉片的不定部位產生若干不規則褪色斑點,中央褐色。斑點雖不明顯擴大,但常與延伸的葉緣病斑相聯結,從而加速了整個葉片的枯死。
銀杏葉枯病的發病規律
銀杏葉枯病的病原隨落葉而越冬。第二年6月份,首先在苗木上開始發病,7月初在大樹上開始發病。隨著月份的變化,感病指數有明顯的差異。6月份為病害初期,感病指數較小,7月份略有增加;8月份感病指數直線上升,絕對增長值為40;9月份同樣顯著,增長值為32;10月份感病指數增長19.5,說明病害逐漸停止發展。由此看出,8~9月份是該病的發病高峰期。根據目前在銀杏發病區的觀察,樹齡越大,發病越遲,感病指數越小,外界環境條件越劣,人為活動頻繁,土壤干旱、瘠薄、板結或為水淹地,發病越早,感病指數越大;生長過密,圃地通風不良,感病指數大;施追肥比施基肥的圃地感病指數大;春季施肥比冬季施肥感病指數大;雌株比雄株感病指數大;雌樹越靠近水杉的感病指數越大。
銀杏葉枯病防治方法
①根據發病規律,首先改善立地條件和栽培技術措施。
②從6月上旬起,每隔20天噴一次多菌靈500倍液。這是防治銀杏葉枯病較有效的化學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