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一優雙高茶葉生產的發展,為新茶園樹冠培養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傳統的樹冠培養方法,要經過3年-5年的時間和3次定型修剪,顯得投資周期長、見效慢,與當前市場經濟的要求不很協調。為了使茶樹提早形成豐產型樹冠,茶園提早開采,投資回收期縮短,浙江茶區試驗研究了一種新的茶樹樹冠培養方法——季周期培養方法。
季周期培養,是以群體協調和樹體營養平衡理論為指導,吸取全息生物學基礎原理,在新建或改造茶園的樹冠培養過程中,以季節生長周期替代年生長周期為衡定時間進行樹冠培養的方法。在采用常規定型高度的前提下,新植無性系茶園的第二次定型修剪、新建有性系茶園第一次定型修剪和春后臺刈茶園的第一次定型修剪均由當年秋后至翌年春提早到當年的7月份-8月份。分別比常規定型修剪時間提前2個-3個發芽輪次。新茶樹定型修剪時未及高度的,在此后兩輪生長期中達到高度時以采代剪進行定型。
上述茶園,在翌年采春茶時全部實行留魚葉采,并適當提前結束,蓄養第二輪茶梢,在7月上旬完成新植無性系茶樹第三次定型修剪、新植有性系茶樹第二次定型修剪、春后臺刈茶樹第二次定型修剪。到秋后,子播茶園完成第三次定型修剪。這樣,新建無性系茶園和臺刈茶園實際比常規法提前3個發芽輪次完成定型修剪,子播茶園則提前一年完成定型修剪。
還有一種培養樹冠的方法叫彎枝法。這種方法目前在斯里蘭卡、東非各產茶國都已廣泛使用,我國南方茶區也開始應用這種方法。實踐證明;彎枝法是培養茶樹豐產型枝冠的一種好方法。
一般在茶樹長到2齡后于腋芽萌動前10天-20天進行。每叢茶樹選出生長健壯、半木質化、高度達40厘米、莖粗達0.5厘米以上的枝條4根,向茶行兩邊各彎下2根。彎枝角度90度-110度(指彎枝與主干所交的下位角),用一根長15厘米的小樹叉固定在地上,使枝條呈水平臥伏狀。彎枝距地面6厘米左右,彎枝材料可用小竹、木叉,并用膠絲線綁牢緊,茶叢中如果符合標準的枝條較多,可多彎幾枝。如果一次選不出4枝,可以先少彎幾枝,以后再補。彎枝以后,要經常檢查,發現松脫的要及時固定好。彎枝后的新梢長到離地面40厘米時,即可打頂養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