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衰老或未老先衰,都是茶樹樹冠長勢差,發育能力弱,茶葉產量低。
根據茶樹的植物學特征,越接近根頸部,枝條階段發育年齡越幼,再生能力越強。越往茶樹上部,枝條階段發育年齡越老,發育能力越差,因而茶樹就表現出衰老現象。根頸部有許多潛伏芽,由于“頂端優勢”的影響,潛伏芽被抑制。如果人為地打破頂端優勢,潛伏芽就能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長成強壯的枝條。改造樹冠就是利用茶樹的這些特性,更新枝干,使茶樹復壯。
①骨于枝雖生長正常,但樹冠分枝生長衰弱,芽梢稀少,對夾葉多,雞爪枝多,單產低,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②樹冠雖未衰老,但枝條生長高低不一,分枝稀而零亂,長勢差,單產低。
③茶樹年齡雖不很老,但由于管理粗放,采摘不合理而出現“未老先衰”的現象,沒有形成寬的采摘面。。
④受病蟲、旱、凍等自然災害的危害,有干枯枝存在,部分骨干有苔蘚、地衣,已影響枝梢發育和茶葉產量。
重修剪的時間一般應掌握既能照顧當前利益,又能解決長遠利益的原則,要求當年少減產,第二年就能增產。近年茶葉生產的特點和實踐,認為在春茶結束后的5月中、下旬進行較為合適,這是因為:一是可減少當年的經濟損失。近幾年市場側重于茶葉名、優、早,春茶收入即可達全年的50%左右。二是剪后有充分的生長期積累養分,只要水肥條件跟上,當年生長休止時,新梢就能達到安全越冬的成熟程度。三是可以提前復壯投產,總體上有利于發揮效益。
重修剪的方法主要是掌握適當的修剪高度和蓬面修整方法。重修剪的高度,首先是根據茶樹衰弱程度和原骨架枝條結構情況而定,以剪除衰老退化枝條,保留相當部分的主桿為原則。若骨架部位較高,下剪位置也要適當提高,這樣能盡量保留較多的粗壯骨架枝條,維持較高的育芽能力。同一塊茶園重修剪高度保持一致,每株茶樹修剪面要成為水平。按水平開墾的坡地茶園,力求每單行修剪拉平。常用手剪去掉重疊枝條、病蟲枝條和細弱枝,剪去三丫枝和結節枝,使骨架枝條分布均勻,層次分明。在保證最大平面的基礎上,茶行邊緣基本平直。剪口要求平滑,防止爆裂,有助于剪口愈合,避免蟲害寄生。
通過重修剪的茶樹,原有的生理機能被打破,體內的碳氮比重新調節,氮代謝旺盛了,促進了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茶樹枝條生機旺盛,經過一兩年的樹冠培養,可形成高產型樹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