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和其它植物一樣,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當生態環境條件不能滿足其所需的最低要求時,就會發生代謝性的障礙而使菇類畸變,這屬于生理性病害。在菌絲體階段表現為菌絲萎縮或徒長,在子實體階段則表現畸形。
1、菌絲徒長。主要發生在磨菇栽培中的覆土層,絨毛菌絲持續不斷的往細土表面生長,菌絲徒長嚴重時,甚至濃密成團,結成菌皮,推遲出菇,并且由于消耗養分過多而降低產量。
出現菌絲徒長,應加強通風,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和空氣相對濕度,并且降低菇房的溫度,抑制菌絲生長,促進菇蕾形成。如果土面或栽培塊表面已結成菌塊,必須用刀將菌塊劃破,噴重水,大通風,仍可形成子實體。
2、菌絲萎縮。蘑菇栽培中,有時在發菌或出菇階段出現菌絲發黃、發黑、萎縮甚至死亡的現象。產生的原因:①料害:多出現在播種之后3一5天。建堆時化肥添加過遲,培養料含氨量過高導致"氨中毒"而死亡。堆料配制時 c/n不適,發酵時間過長,培養料過于腐熟,產生酸化,則會造成培養料內菌絲萎縮成細線狀。②水害:覆土層噴水過急,水分滲漏入料層,造成培養料過濕而缺氧,致使菌萎縮。③氣害:高溫濕條件下,菌絲新陳代謝加快,造成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菌絲易發黃死亡。
3、死菇現象。在出菇期間,幼小的菇蕾或小的子實體,在無病蟲害的情況下,發生變黃萎縮,停止生長甚至死亡的現象,主要原因:①氣溫過高或過低,不適合子實體生長發育。②噴水重,菇房通風不良,加上氣溫高,空氣濕度大,氧氣供應不足,二氧化碳積累過多,造成菇蕾或小菇悶死。③出菇過密,在生長過程中,部分菇蕾因得不到營養而死亡或因采菇時受到震動、損傷,也會使小菇死亡。④噴藥次數過多、用藥過量,會使基原滲透壓升高或菇體中毒,從而發生藥害而死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