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短(循環型)生活史型,只有○、i階段,以菌絲體在病部越冬,次春侵染幼芽如梅花銹病。只有ⅲ和ⅳ階段如菊花白銹病、錦葵銹病等,這類銹菌全部為單主寄生。
3、病害流行規律
3.1 侵染循環
銹菌的侵染循環較復雜,不同銹菌差別很大。病菌越冬,有的以菌絲體或菌絲體和夏孢子在植物的芽、枝葉、留種母株等病組織內,菌絲體可存活多年,有的以冬孢子和(或)夏孢子在枯枝落葉等病殘體上,有的在病殘體和病組織內部可越冬,由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擔孢子侵染產生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侵染產生夏孢子和冬孢子。五種孢子中,能侵染寄主的只有銹孢子、夏孢子和擔孢子,夏孢子可多次重復再侵染,而單寄主的玫瑰銹菌,其夏孢子和銹孢子都能再侵染。膠銹菌因缺夏孢子,故無再侵染,僅一次初侵染。孢子主要靠風傳播,也有借雨水滴下濺傳。銹孢子和夏孢子萌發后,一般從氣孔侵入寄主,擔孢子可直接穿過寄主表皮或從氣孔侵入。一般幼芽、嫩葉、嫩枝易受侵染而發病。轉主寄生銹菌,只有存在轉主植物時,才能完成侵染循環引起發病。
銹病菌中,僅紅花銹病等很少種類通過種子傳病,而大多借病苗木、插條和接穗等傳病。孢子隨氣流傳播的范圍較廣,梨膠銹菌的擔孢子可傳到約5公里處。有的銹菌以夏孢子隨千余米的高空氣流遠距離傳播到數百至數千公里外的不同自然地理區、不同國家,甚至不同大陸,地域跨數十個緯度。
3.2 病害流行因素
3.2.1 氣候因素
各種氣候因素中,以氣溫、空氣濕度和降水對發病影響較大,大多銹菌的生長發育,孢子產生萌發和發病,適宜稍偏低的溫暖天氣,一般氣溫在10~26℃時發病較重,溫度過高過低都會抑制孢子形成、存活萌發和侵染,故我國大多在春、秋兩季為銹病多發期。病害與空氣濕度密切相關,空氣相對濕度連續數天在80%以上,尤其是飽和濕度,使病害嚴重。孢子在水滴或水膜中才能萌發,多雨,特別是多雨日、多露或大霧天氣,造成病害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