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多位讀者來電話反映,今年他們種植的春玉米田間植株有高有矮,矮縮株葉色濃綠,一般不結棒子,而且田間這種矮縮株數量很多,嚴重田塊一半以上都是這種矮縮株。經當地植保部門鑒定,玉米是得了粗縮病。
粗縮病在當地發生多年,普通農民對該病都有一定的認識,像往年一樣,今年農民也普遍采用了推遲播種期避病的辦法,而且今年一些農民還有意選用了據說是抗粗縮病的蘇玉18玉米品種,沒想到今年種蘇玉18玉米的田塊比其他玉米田粗縮病發生更為嚴重。
據了解,今年7月18日,該巿一種子經營部曾就其銷售的蘇玉18玉米在田間生長異常的情況向巿農業局申請現場鑒定。7月20日,東臺巿農業局組成了由植保、栽培、種業等方面專業人員參加的專家鑒定組,對該巿南沈灶鎮和四灶鎮部分農民種植的蘇玉18玉米進行了現場鑒定。
經田間調查鑒定,蘇玉18玉米異常株基部短粗,節間縮短,矮化明顯,僅為正常植株高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葉色濃綠,寬短質硬,葉背主脈和側脈上出現蠟白色突起物,植株根系不發達,易拔起,發病重的不能抽穗,為典型的玉米粗縮病癥狀。田間發病程度很重。
在南沈灶鎮,所調查的8塊蘇玉18玉米田(共19畝),塊塊田發病率都很高,病株率為68%~97%,平均為86.6%,病情指數為33~84,平均53.2。相鄰田塊的蘇玉10號、蘇玉17玉米(據農民反映與蘇玉18同期播種)發病較輕,病株率分別為21%和41%,病情指數分別為11.9和21.3。四灶鎮所調查的5塊蘇玉18玉米田(共16.9畝),玉米粗縮病發病率為58%~100%,平均為76.8%,病情指數為25~79.5,平均為49.5。
相鄰田塊的蘇玉10號、蘇玉17、蘇玉19、神玉2號(據農民反映與蘇玉18同期播種),病株率分別為17.5%、26%、16.3%、62%,病情指數分別為9、11、7.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