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屬于不耐鹽堿的作物,當土壤含鹽堿量超過0.2%-0.25%時,玉米就不能正常生長。表現為植株矮小,葉片暗綠,甚至葉片和幼苗枯死。一般說來,玉米發芽期具有較高的耐鹽性,只要不是含鹽量過高,對發芽率沒有明顯影響。出苗后,玉米的耐鹽性減弱,土壤含鹽堿量超過0.2%-0.25%時,很易受害。拔節后,耐鹽性又逐漸增強,至生育盛期,耐鹽程度可達0.25%-0.35%(土壤含鹽量).此時正處雨季,隨著雨水對鹽分的淋洗,可減輕玉米的受害程度。因此,鹽堿地種植玉米,苗期管理是關鍵。
(1)改良土壤,減少鹽堿含量。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長期采用綜合耕作方法,逐步改良土壤結構,降低土壤鹽堿含量,是鹽堿地發展玉米生產,提高玉米產量的最根本舉措。
苜先要搞好農田灌溉排水系統,堅持灌水洗鹽,這是改良鹽堿地,降低土壤鹽堿含量的根本辦法。其次要不斷增施有機肥,因為有機肥能改良土壤結構,抑制水鹽上升,長期堅持使用有機肥,能將輕度鹽堿地改造成良田。第三,深耕電有治鹽改堿的明顯效果,在秋季,對土地深耕,耕后不耙,形成粗糙疏松的覆蓋層,不但可切斷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抑制土壤反鹽。而且還口,以把聚集在表土的鹽分翻入深層,把含鹽少的底上翻入表層。經過曬垡,促進有效養分的釋放,有利于玉米種子發芽和苗期生長。
(2)選用抗鹽性品種。不同品種的抗鹽性是有差別的。在土壤含鹽高的地區進行品種抗鹽性比較試驗,以選擇出最適宜當地種植抗鹽性較強的品種。
(3)提高播種質量,確保一播全苗。鹽堿地玉米要適時晚播,并增大播種量。一般比普通土壤晚播7-10天,以便使種子在較高的溫度下快速發芽,縮短鹽害時間。由于鹽堿地出苗困難,播種量可增加20%-30%。另外,如果墑情較好,也可種前浸種催芽,使種子吸足水后播種。播種時為避開鹽害,可采用深溝淺蓋法播種,先開溝10-15厘米,把含鹽高的表土翻到兩側,再將種子播在溝底,并覆士5-6厘米。這樣溝里的鹽分可向壟背聚集,從而減輕鹽分對種了和幼苗的危害。
(4)采用合理的田間管理措施,降低鹽分危害鹽堿地玉米死苗較多。因此,要分期間苗和晚定苗。如苗期反鹽現象嚴重,可灌1-2次水進行壓鹽,灌水量要大,盡量把上部的鹽分沖洗到下層隨水排走。苗期要勤中耕松土,切斷毛細管,阻止鹽分上升,并能提高地溫,促進玉米生長。中耕的作用可用一句形象的農諺束概括:“勤中耕,不反堿;深中耕,地不板;雨后中耕能防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