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發利用羽絨資源較早,一個多世紀以來.羽絨也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生產資料和出口商品。據報道:全國每年羽毛絨產盆約為5萬噸,年出口量占50%以上,羽絨及羽毛年產值達60億元,占養鵝總產值的33%,可見鵝毛絨的經濟價值之高,可使農民養鵝多增收1/3,極大地推動了養鵝業的穩步發展。但隨著我國養鵝范圍的不斷擴大,其產絨區域卻主要集中在安徽、四川、浙江等部分地區,在更多的地區,鵝毛絨仍作為商品鵝生產中的附加品,未進行深度的開發利用。而鵝毛絨生產和開發作為鵝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中的重要環節之一,能在推動鵝業產業化進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我們要想促進鵝業產業化的發展,就必須加快培育專門化的產絨性能的鵝種,同時嚴格按標準組織鵝毛絨生產,注重提高鵝毛絨價值。如肉鵝應避免在自然換羽后出欄,待羽絨豐滿時及時出欄屠宰,可獲取較高質量的羽絨;農村散養戶要減少鵝毛絨的異色。正確貯存鵝毛絨,一般未水洗絨貯存期不得超過1年,水洗絨貯存期不得超過半年,且貯存地點要保持通風干燥,防比霉變蟲蛀。
我國目前大多采用宰鵝后水燙拔毛的傳統方法來采羽絨,產量低且質量差。實際上,活拔毛絨技術自1986年初就從甸牙利傳入我國?;畎蚊q技術,可反復多次拔取毛絨,既能充分利用鵝體資源,又可保證羽毛質量,其含絨率高、質量好,深受國外客商的歡迎,含絨率85%的羽絨外銷抵岸價約500元/kg。有試驗表明:1只上市仔鵝宰殺后燙褪毛約15攤左右,含絨率10%,而活拔羽絨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的情況下可多產1倍左右的羽絨,含絨率能提高到20%-30%;對平時不產羽絨的種鵝,也可在休產、休配期間,年活拔鵝毛2-3 次,產羽絨100-150g ,增值5元左右;豁鵝在18周齡前進行2次活體拔毛,其羽毛量、含絨率差異不顯著,且每只鵝可多收入 6.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