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市場需求制定栽培品種和發展規模,了解市場消費習慣和消費水平,掌握市場行情,找準市場,保證產品銷路。
(2)因地制宜建造適于本地發展的保護地設施。根據本地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經濟狀況、能源情況等,以建造投資成本低、結構合理、保溫性能強、牢固耐用、能夠抵御風、雪等自然災害的設施結構。在北緯32-430地區,冬季氣候干燥,陽光充足,可建造節能型日光溫室,冬季不用加溫就可以生產黃瓜、番茄等喜溫果菜。而在32。以南黃淮及江淮地區,秋冬季節陰雨天氣多,連續低溫寡照時間長,則不適于發展日光溫室。江淮、長江流域地區建造的大棚,就地取材,多采用竹木結構,以降低成本。山西部分地區在向陽山坡上建造日光溫室,梯田式分布,以山坡為墻體,既增強了保溫性能,又節省了土地。
(3)科學合理安排種植茬口,進行周年綜合利用,可拓寬保護地設施的應用范圍,延長使用時間,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進行多茬口安排時,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用地養地相結合、嚴防病蟲害傳染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進行輪作、連作和間作套種,確定播種、定植時間,做好田間生產規劃。
(4)選用優質品種,增加品種花色。選用耐低溫、弱光、抗病抗逆性強、高產優質、適于保護地設施栽培的專用品種。購買種子的渠道要正規,應從中國農科院蔬菜所等大的科研單位、種子公司購買,以保證種子質量,避免因購買了假、雜種,而影響一年的收益。
(5)加強育苗及田間栽培管理技術,掌握各種作物生長發育及病蟲害發生規律,科學合理地控制設施內溫、光、濕及肥水等條件,創造適合作物生長的環境,促進作物生長,減少病蟲害發生,以達到高產。
(6)針對設施結構的特點采用新材料、新技術,可起到促進增產、增收的作用。建造節能型日光溫室可節省燃煤、燃油等能源,降低成本,提高保溫性能;用高保溫、高透光、無滴、防霧的多功能棚膜覆蓋棚室,可提高棚室內光照條件,并降低濕度,預防病害的發生;利用二氧化碳施肥技術,可有效提高作物品質和產量;采用遮陽網可進行越夏菜、延夏菜的栽培和夏秋菜的育苗,保證夏秋淡季菜的供應和秧苗的質量;利用地膜覆蓋和滴灌技術,可增加地溫,降低濕度;在土壤病蟲害、鹽堿化嚴重或無土壤可利用的地方,選用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可生產出優質產品,且操作簡單易行,投資少,產品衛生安全。
(7)多總結、多交流、多學習。在生產管理中,多觀察、多比較,總結經驗和教訓,加強與其它種植戶的交流、學習,創新出新的栽培制度、茬口安排和栽培方式,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