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黑魚養殖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黑魚疾病發生也日益加重,出現了以肝膽發生病變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文談談黑魚肝膽疾病的藥物預防措施,供參考。
一、黑魚肝膽疾病的發病原因
1、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由嗜水氣單胞菌、愛德華氏菌及呼腸孤病毒感染等。
2、營養性因素,如過量投喂小雜魚,每天不間斷地強化投喂,易誘發肝臟脂肪積累,破壞肝功能。
3、藥物性因素,由多種外來污染物或內部產生的毒物引起,如重金屬中毒,農藥、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中毒造成魚肝組織變性、壞死等。
二、黑魚肝膽疾病的發病癥狀
正常生理狀況下,肝臟中脂肪含量為4%~5%,肝臟發生脂肪變性后脂肪含量將超過5%,甚至達到30%~40%。
黑魚發病初期,魚體一般沒有明顯的癥狀,僅表現食欲不振、游動無力等。
隨著病情發展,魚體色發黑,且有浮腫感,游動不規則,失去平衡或靜躺于水體中,反應遲滯,呼吸困難。
解剖肝臟明顯腫大,比正常肝臟大1倍以上,形成明顯的“花肝”,有的肝臟輕觸易碎,膽囊明顯腫大1~2倍,膽汁顏色變成深綠色或墨綠色。
三、黑魚肝膽疾病的診斷要點
1、細菌、病毒或寄生性因素引起的肝臟損害,除了肝臟病變外,魚體其他部位還可見充血、出血、發炎、變性、壞死,有的甚至呈現全身性敗血癥感染,可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2、體表和鰓一般無明顯病變,肝臟腫大、變色、質脆,腹腔內積滿腹水,死亡率不高,但在捕撈和運輸過程中魚體嚴重充血、出血甚至大批死亡,可在飼料中添加多維、肝泰、維生素c等藥物減小應激。
四、黑魚肝膽疾病的防治措施
(1)科學投喂,選用營養豐富全面、品質優良的飼料投喂,切忌過量投喂,防止雜魚變質和飼料受潮發霉變質。
(2)合理用藥,如土霉素、磺胺類、四環素類等,不用副作用大和殘留高的漁藥以及國家禁用漁藥或以農藥代替漁藥施放于水體中。
(3)合理密養搞好水質調控,黑魚放養密度應根據魚池水深、底質條件、水源和飼料供應、養殖水平來確定,以免水質環境影響黑魚的健康生長。
(4)中草藥防治,如將絞股藍、三七、虎杖、茵陳、澤瀉、白術等中藥合劑打成細粉拌飼料投喂,一般按日投喂量的0.2%~0.5%的比例添加到飼料中投喂,每個療程7天,連續投喂2~3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