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大菱鲆皰疹病毒在細胞核中的病毒粒子衣殼裸露,即無囊膜,有些衣殼內是空的,有些衣殼內有濃密的核狀物。核衣殼出現在平行晶體列陣中,有的粒子呈環形,有的呈六角形,直徑約100納米。在細胞質中的病毒粒子具囊膜,往往呈梨形或具尾,直徑為200-220納米。
囊膜有3層,外表有尖釘狀緣飾(長18納米),類似于日冕形病毒(coron-avirus)的樣子。不過日冕形病毒僅在細胞質中復制,而該病毒粒子在細胞核中復制,然后進入細胞質中,并獲得囊膜。該病毒尚未分離出來。
(二)癥狀和病理變化
病魚無外部損傷和內部癥狀,只是行為反常:厭食,嗜睡,對網捕不大反抗,躺在水底,頭和尾蹺起。病理變化僅發現在皮膚和鰓的上皮細胞。感染細胞肥大成為巨細胞,其大小為9×15-70×130微米(圖l9)。在輕病例中巨細胞個別存在,嚴重感染時有幾層深。魚的上表面皮映中的巨細胞比下表面的多。
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巨細胞一般僅有1個核,核占細胞的90%,但有的細胞含有幾個大小和形狀都不同的核。這顯然是經過細胞融合形成的。鰓上的巨細胞可引起周圍組織增生,嚴重感染時鰓小瓣融合,血管阻塞,形成血栓,使呼吸發生困難。嚴重感染的魚在被捉拿、運輸、溫度波動和氯度高時可引起大量的魚迅速死亡。
(三)流行情況
巨細胞破裂或脫落后可能釋放出病毒,再感染其他魚?,F在該病僅知發生在蘇格蘭和威爾士養殖的和野生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rrza rimus)的幼魚,被認為是一種動物地方病。但是我國也已引進大菱鲆,應密切注意和檢測。
(四)診斷方法
因為皰疹病毒一般有高度的宿主專有性,所以從大菱鲆的皮膚和鰓上檢查到巨細胞存在,就可初診。但單純用光學顯微鏡看到巨細胞,往往不能與后述的上皮囊腫病區別,必須用電子顯微鏡看到皰疹病毒,而不是上皮囊腫病的衣原體才可確診。
(五)防治方法
除一般防病措施外,無治療方法。對已感染的大菱鲆要細心養殖,盡量不要捉拿它,并供給最適的營養和最好的環境因了,可以減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