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子自由覓食,水稻茁壯成長。筆者在山東省魚臺縣王魯鎮王魯村看到,“鴨稻共作”技術在這里成了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模式。據農場主王啟龍介紹,這項技術不但環保有效,還能節省種田成本,最主要的是能為人們提供安全、優質的有機大米。
“這項技術很有新意,但鴨子的活動難道不會影響秧苗生長嗎?”面對筆者的問題,王啟龍回答說,不會的,鴨子們的目標是害蟲和雜草,它們在水面上左穿右插,不吃鋸齒狀的稻葉,不會影響稻秧生長。
由于實行鴨稻共作,王啟龍的生態農場種植出來的有機大米質量好,加上省了人工拔草費用,基本不用農藥和化肥,經濟效益大大提高。對于鴨稻共作的好處,王啟龍說,鴨糞作為有機肥料取代了化肥,鴨子的走動能減少病害的發生。另外,鴨子吃蟲還代替了農藥治蟲,鴨子啄食雜草替代了除草劑,稻田完全不需噴灑農藥、化肥、除草劑,水稻和鴨子在這個生產模式下相得益彰。據他介紹,稻田里的雜草和害蟲并不能填飽鴨子的肚皮,工作人員每天早晚還要進行兩次喂食:早上只喂個五成飽,好讓鴨子還有足夠的食欲去捕捉害蟲,晚上可以喂個八成飽。
王啟龍說,稻田養鴨要注意幾個問題。放養時間:以插秧后1個星期為宜。放養密度:每畝15只左右。放養鴨齡:25~32天的鴨苗最好,太小了難以自主覓食,再大了難以養成自主覓食的習慣。放養時間:約3個月,水稻出穗前,要把鴨子趕出稻田,以防鴨子啄食稻穗。放養效益:購買鴨苗每只四五元,每只3個月投食總費用約15元。3個月賣給蛋鴨養殖場,每只最低售價30元。算下來,每只純利不少于10元。
“鴨稻共作”使鴨子、水田、水稻形成了一個新的生態系統,通過鴨群的活動使該系統活躍起來,形成一個動態的多級食物鏈網結構和動物循環再生利用體系。
從經濟效益分析,“鴨稻米”與常規水稻的產量相差不大。然而,“鴨稻米”無農藥、化肥污染,是有機食品,備受消費者歡迎,售價是普通米的2~3倍,每畝可增收千元。更為重要的是,此項技術如果在國內水稻產區得到全面推廣,將會為農民增收開辟一條新的有效途徑,同時也為避免土壤污染、保護生態環境開創出一個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