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傳染性蠶病的防治方法

2017-02-04

傳染性蠶病的發生不僅造成大部分農戶減產欠收,而且影響到蠶桑生產的鞏固與發展,也給社會治安帶來了不安定因素。下面我們了解一下秋季傳染性蠶病的發生原因,以便加強防治,減少損失。

小烘灶林立 重點蠶區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蠶桑生產,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最近幾年,特庸鎮境內先后建起了100多座用于烘繭的小土灶。這些小烘灶,分布廣泛,條件簡陋,又都建于蠶室桑園附近。收烘期間,人員進出頻繁,病原物隨著買賣繭人員四處擴散傳播。小烘灶的收烘場所常與蠶室、蔟室混用,養蠶前又缺乏嚴格徹底的消毒,病原累積,數量倍增,進而引起各種蠶病的大發生、大流行。

管理粗放 作為重點蠶區的特庸鎮,戶均桑園面積較大,一般農戶成片桑園都在3畝左右,有的農戶多達7-8畝,加上該鎮又是產苗大鎮,有大量的苗葉可利用,期養蠶5-6張的農戶比比皆是。這樣的飼養量對于大部分只有二個勞動力的農戶來說要做到精耕細作難度較大,因而蠶期中各項技術措施難以按時到位,造成蠶兒體質虛弱而誘發蠶病。

消毒防病意識淡薄 調查中我們看到,重點蠶區養蠶農戶相對集中,常共用同一條死水河中的河水洗涮蠶室蠶具,因而只要其中一個農戶的蠶發生蠶病,其余農戶都會不同程度地感染同一種蠶病。蠶沙處理不規范,常將蠶沙倒于河邊、桑園或家前屋后,致使病原菌隨空氣流動而到處傳播。蠶前、蠶中、蠶后消毒或馬虎了事,或干脆不消毒。對蠶藥的性能掌握不夠,不能對癥下藥。

桑園蟲害嚴重 重點蠶區同樣存在重養蠶、輕管桑這個突出問題。2000年9月6日,我們對特庸鎮的秋季桑園蟲情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為:桑螟發生量畝平高達26140頭,尺蠖2400頭,黃毛蟲1160頭,桑毛蟲、野蠶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綜合蟲口密度高的田塊達10萬頭以上,不僅與晚秋蠶爭奪葉源,而且,桑樹害蟲在經歷了高溫干燥、低溫多濕的不良氣候后,普遍發生真菌病,造成了蟲蠶的交叉感染,為蠶病的蔓延提供了條件。

與《秋季傳染性蠶病的防治方法》相關的文章:

熱門文章
国产盗拍SAP私密_久久久久人妻一道无码AV_国产激情无码不卡_国产强被迫伦姧在线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