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脫衣是一種其生理現象,即似蛇脫衣一樣,脫一次體積長大一些,特別是在連續數天饑餓狀態下,它利用啟動自我保護維持生命的必需功能一一脫殼(也叫脫衣,又叫蟾衣)而自食。
但在連續寒冷或干燥環境下,難以脫殼,如此時食物充足,其衣皮長得越厚實,今后一旦遇濕潤(如霧、下雨)時,不久脫衣,此衣質量特優。晚上人們在野外有時可見到這種現象,路邊草叢中-只蟾蜍正用肢體搔抓自體皮膚,全身鼓脹狀,如用手觸之感覺滑膩,此正是它自然脫衣的現象。只可惜隨著它用肢爪向前推的同時,用嘴去咬住逐步脫下之衣,慢慢地全部吞入肚內吃掉,人們無法得到其衣罷了。
如果是藥用可促使其脫衣,應當無限制地脫才對,再說如無藥物其不會自行脫衣了。但據說用藥刺激后,一年中蟾蜍也只脫數衣次,據某院校的發明用藥的最先進的方法也僅十多次。我們已證明,蟾類自然脫衣可以人為掌握且得到其基本完整的蟾衣,而且,每隔七天可脫一次衣,美中不足是越往后其衣越薄,藥用價值也越低。即使饑餓狀態下的蟾蜍可每隔七天左右脫衣一次,大大超過了用藥的產衣數。
據說有人把用藥刺激的取蟾衣方法申請專利,國家批準不批準暫且不論,但單位取衣數不多,這是事實。真偽由實踐去檢驗。但諸位覺得用藥的發明者是否缺少一點什么,對蟾蜍生理現象這么膚淺的問題都不甚了解,是否申請得過急了一點?結論可以說不外乎是有點無知和急功近利也。試問用這種手法去"賺"取別人的血汗錢,用得心安理得乎。用一些有毒無毒類藥物涂到蟾蜍身上所脫之衣含有雜質,是對服用蟾衣患者負責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科學家周正度、南京中醫大學教授倪和憲發表了《緊急呼吁一一立即停止蟾衣脫衣素的應用和推廣》也正是批評用藥物取蟾衣的。另有人反映,某人用藥物取衣,一個月內用1500多斤蟾蜍只采得幾克的蟾衣,可見藥物破壞了蟾衣,毫無產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