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石蛙常年棲息于陰涼的山溪水溝邊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人工馴養石蛙,由野生變為家養,生活環境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行人工飼養,對蛙池必須采取合理的設計,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環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石蛙養殖池的建設方法吧!
石蛙的生長環境
石蛙喜在潮濕安靜、少光、近水源、陰涼的山巖石壁下穴居,有群居和夜間覓食的習性,夜間是活動的盛期,平時活動較弱、平穩,在繁殖盛期,活動頻繁,具有鳴叫和拖對等行為,喜食蚯蚓、蛆蟲、蚱蜢、蟻類、泥鰍、河蟹、螻蛄等活餌,為冷血變溫動物,當水溫降至10℃,進入冬眠,冬眠期約為4個月,冬眠后體重將會有適度的減輕,一般在4月就開始發情,每次排卵量為1000-3000粒,蛙卵通常在8-20天、孵化成蝌蚪,蝌蚪喜歡生活在溪水坑內的大石縫內或碎石堆中,在適宜的環境中,一般經60-75天的生長變態成幼蛙。
石蛙養殖池選址
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環境。石蛙養殖池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在涼棚下建蛙池。
石蛙養殖池的要求
人工養殖石蛙一般采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盡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喂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于飼養管理。
1、種蛙池: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比為3∶1,并設有棲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光線陰暗,濕度保持80%,造就一個理想的石蛙棲息的生態環境,促其生長發育,從而提高產卵率和受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