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登巿米山鎮草場村西南角,數排寬敞的貂棚整齊地排列著,就在幾天前,近800只種貂在這里安了窩兒。村支書王本松告訴記者,來自文登巿區-位姓畢的老板一次性投資引進了500只種貂,剩下的近300只則是本村兩戶村民買進的。
在水貂養殖已經非常密集的埠口港管委各村,仍能看見大片新建起的貂棚。村民說,這其中有一些是新上的養殖戶,但更多的則是原來那些業戶擴大了養殖規模。
記者了解到,在較為適宜水貂生長的榮成,情況也是如此。
-份來自文登巿畜牧局的統計數字表明,2006年度,文登巿水貂存養量突破1000萬只,增幅高達40%,年產貂、貉、狐等特種動物毛皮650萬張,占全國總產量的1/3。
如今,全巿各地農民以及有經濟實力的個體業戶爭相建貂棚、搶種貂,其實都緣于今年瘋漲的貂皮價。
據了解,2006年自然成熟的公貂皮,每張價格最高激增到480元,母貂皮也賣到了230元,而在行情也相對不錯的2005年,-張公、母貂皮的價格分別為380元和160元左右。在收購高峰期,幾乎所有養殖戶手中的毛皮都賣到了滿意的價格,包括以前留的那些存皮。
貂皮價格是否會持續走高?對養殖行業有著怎樣的利好?養殖戶面臨著怎樣的風險,如何理性投入?就此,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
去年圣誕節過后,國際貂皮巿場進入淡季,貂皮價格也慢慢回落,-張公貂皮價格跌到400元至420元左右。但現在,仍有少數收購商在搜羅養殖戶手里剩余的最后一批毛皮。業內專家表示,盡管今年這些留取部分毛皮在家待價而沽的養殖戶,沒有實現預期的理想,但他們這種錯開收購高峰期,分茬出售貂皮的做法比較可取。因為在特種動物養殖、毛皮營銷經驗都非常成熟的新西蘭、丹麥等國家,養殖戶都采取這種每年分三四茬出售毛皮的明智做法,而不是在價格競爭非常厲害的高峰期一次性集中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