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根據國務院“關于創辦野生動物飼養業”的指示精神,我國由蘇聯引入水貂、銀狐和北極狐,正式開始飼養。并在吉林省建立了特產研究所(現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1958年該所也開始飼養水貂并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全國養獸場進行了適當的充實和調整,在飼養野生動物的種類上重點發展水貂。據1965年統計,全國種貂數約6000只,到1970年種貂數增加到20多萬只,到1978年種貂數增加到30多萬只,尤其是黨的三中全會后,又出現了許多養貂專業戶和專業村,使我國水貂飼養業有了很大發展。水貂的飼養除西藏外已遍及全國,山東、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占、河北、天津以及河南等地的飼養量占全國飼養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據統計,
1981年全國已飼養種貂80萬只,取皮170多萬張,銷往英國、法國、聯邦德國、瑞士瑞典、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我國在水貂雜交育種、彩貂培育、代用飼料、控光繁殖、籠舍改進、疾病防治、疫苗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糶,為水貂飼養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我國1950年從蘇聯引入銀狐和北極狐,50年代后期發展較快,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年飼養種狐1500只左右。但到60年代,由于世界上流行短毛裘皮服裝,我國的養狐業受到沖擊,
80年代世界上又流行長毛裘皮服裝,我國只好重新進口種獸。1989年秋由于國際毛皮市場衰落及國內市場疲軟,使養狐業大幅度滑坡,
1992年秋才出現了轉機。1995年以后狐皮價格持續堅挺,刺激了國內養狐業的發展,1997年狐皮產量達40萬張左右,創歷史最高記錄。山東、黑龍江、遼寧、河南、江蘇、河北、新疆、寧夏、內蒙占等地相繼出現了一些大型養狐場和中外合資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