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有了可靠的種源基地及嚴格的良種制度,才能提高我國的特種動物種群質量,確保優質產品生產。
(3)廣開飼料來源,建立穩固的飼料基地。飼料是發展特種經濟動物的重要物質基礎,沒有穩定的飼料來源就談不上發展特種動物養殖業。尤其是動物性飼料來源更為重要。根據我國現階段農、牧、漁業發展特點,應在小雜魚、畜禽混雜的基礎上,廣開飼料來源,開展立體養殖業或以一養帶多養,大搞綜合利用發揮綜合效益,實行干鮮并舉的方法來解決飼料問題。
(4)強化政府防疫行為,建立全國疫病防治中心,建設無特定疫病區。目前國際市場要求畜產品要來自非疫區,無特定疫病區建設,不僅是防治疫病、保護牧業的上程,也是保護人類共同健康的工程。
(5)樹立人才觀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培養專業人才,普及科學養殖技術。實施科教興養殖業戰略,提高特種養殖業的科技含量。必須堅持“引進、開發、提高”并重的原則。一要大膽引進和吸收國外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生產的先進管理技術和管理方式。二要重視培養、穩定和擴大國內畜牧獸醫科技隊伍,加強特種動物養殖的科研開發。三要加快特種動物養殖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工作。
(6)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產、供、銷一條龍生產體系,使其成為架起特種養殖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橋梁,解決廣大生產者后顧之憂。要引導生產者從產品特種養殖業向商品特種養殖業轉變;從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從粗放型向科技效益型轉變。
(7)依靠科技興特,以科技為先導,以品種改良、飼料加工,產品深加工等技術為中心,進行深度開發,實施名、優、新、特產品開發戰略,逐步形成優質、高產、高效、低耗特種養殖業產業,使特種養殖業發展成為21世紀我國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實現特種養殖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更好地滿足市場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日益提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