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出菇管理:經歷30一35天培養將長滿菌絲的菇筒移到出菇場所,拔去菌袋棉塞,打開袋口,清除表面原基,豎直排放于畦面。然后將準備好的覆土材料撒入菌袋內約2公分厚,卷下高于覆土的塑料袋,噴水保濕,15一25天開始出菇,溫度較高時則會提前。也可以剝去塑料袋將菌筒排放于畦面上,菌筒相隔2一3公分,然后覆2公分厚土。噴水保濕,并對菌筒露出的地方補上覆土。若菌筒排放無間隙,菌筒之間會產生串菌集中養分,易使第-潮形成500克以上大型菇朵,對銷售是否有利要看當地巿場。
上述的出菇方法在出第-潮菇時菌筒養分充足,出菇齊,朵形好,商品價值高,隨后菌筒養分不足出菇不齊,朵形外觀差,商品價值低。因此,采用分段出菇有利于菌筒剩余養分的充分利用。在培養袋內出完第-潮菇后剝去塑料袋將菌筒排入于畦面上覆土出菇,此時排放菌筒應無間距,-筒緊挨著-筒使菌筒之間串菌集中養分,可提高后期子實體的產量和質量。
7、出菇期間溫濕度的控制:菇筒移到出菇場所排成長畦,用竹條、農用膜做成小拱棚遮蓋,控制小拱棚內的溫度、濕度是出菇管理的重要工作。通過薄膜的掀蓋來調節適宜大杯香菇出菇的溫、濕度和光照。掌握好噴水次數,保持土壤濕度,空氣濕度85%左右,室內或棚內溫度23一32℃,特別是用蔬菜大棚作出菇的場所要加強通風管理,覆蓋好遮陽物避免溫度過高。當原基形成露出土壤表面時應掀開薄膜加大通風換氣和光照程度,確保子實體的正常生長。
8、采收:大杯香菇應在菌蓋呈平張邊緣卷曲時采收,及時冷藏待售,采收時用手指捏住菌柄基部,輕輕旋起,使菇體脫離培養基,立即用小刀削除帶泥沙基部后放入收集筐,切不可將帶泥沙的菇放入收集筐,泥沙落入菇朵各個部分,否則泥沙落入菇朵各個部分,難以清洗影響食用。采收后應及時清理菇場,減少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