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蟹撈起之后,一時來不及銷售,就會出現暫養蟹,但有時暫養蟹會出現發病死亡現象,造成一定的損失。今天我們聊聊暫養蟹發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暫養池不清塘,淤泥過厚
不少河蟹暫養池是利用原有魚池改建而成,大多未經清塘,淤泥厚30-50厘米,有的甚至更厚。
有的地區魚池不夠用,直接用稻田改建暫養池,其耕作層(帶稻根)經深水浸泡后,形成有機淤泥層,大量淤泥無疑為病原體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在這種環境條件下,暫養蟹顏色深黑,腹部黃銹,病弱難看,食之無味,并且抗病能力差,易死亡。
2、水體交換差,缺氧嚴重
大多數暫養塘無進排水系統,一般是用潛水泵換水;難以清除池底積污,凈化水質,時間一長,難免缺氧,輕則影響河蟹的食欲和蛻殼,重則使之窒息而死。
3、飼料中缺鈣,水質偏酸
一些養殖池水的ph值一般在6.5-7,很不適合甲殼類生長,特別是小面積池塘,缺鈣現象更嚴重,河蟹暫養戶事先不用石灰清塘,事后又不補施石灰;暫養蟹飼料大多以紅苕片(絲)為主,普遍缺少蛋白質和鈣質。
因此,早期暫養的河蟹容易發生蛻殼障礙,難以由“黃蟹”轉為“綠蟹”,從而夭折。而水質偏酸,飼料中缺少鈣質,對“綠蟹”生長同樣十分不利。
4、生態條件差,管理不當
暫養池建設僅以防逃為重,很少考慮河蟹對生態環境的要求,這類暫養池一般無供河蟹棲息的沉水植物,而且池底、池岸無坡度,投飼后河蟹的攝食情況不得而知,無法了解蟹飼料是否適口,投飼量是否合理。
5、暫養期長,暫養密度大
河蟹暫養多數始于9月份,也有從8月份開始的,暫養量每平方米在0.4-0.45千克。這樣,河蟹的最后一次生殖蛻殼必須在暫養池內完成。
由于環境條件差,缺乏適口飼料,放養密度相對較高,致使一些河蟹因蛻殼障礙而死亡,另一些軟殼蟹則成了同類的美餐;一些河蟹即使勉強蛻殼,也因體質弱,抗病力差而死亡。
另外,有些河蟹入池前就已傷殘或染病,進入暫養池后很快成為全池河蟹發病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