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把1-20日齡的雛鶉稱為育雛期。這一時期是鵪鶉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也是較難飼養的階段。必須認真抓好下列環節的管理。
(1)把握好溫度。育雛期間的保溫是育雛成敗的關鍵。剛出殼的幼雛,由于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對溫度變化特別敏感,如控制掌握不好,特別頭5天之內,極易造成死亡。剛出殼的雛鶉需置于37℃的溫室中,以后每兩天下降1℃左右,到育雛末期,基本接近自然溫度。
(2)控制好濕度。濕度過低,雛鶉易患呼吸道疾病,體型干瘦;濕度過高,墊草潮濕,幼鶉羽毛粘連,病菌滋生,也會引起感冒、拉稀等疾病。初期較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0%-65%.2周齡后可調整為55%-60%。
(3)調整好密度。養殖密度是指育雛籠單位面積所養雛鶉的數量。密度過大,活動擁擠,互相影響,生活環境惡化,發病率、死亡率升高,易造成部分弱小者生長不良,甚至被擠傷壓死;密度過小,浪費設備,增加成本,很不經濟。此外,密度還與日齡和季節有關,日齡小的密度可大些,冬季密度可大些,日齡大的和夏季,密度應小些。一般1周齡以內的每平方米養200-250只;兩周齡以內的為150-200只;3周齡以內的為100-120只。
(4)安排好通風。鵪鶉的體溫高,呼吸快,代謝旺盛,加上密度大,如忽視通風換氣,室內空氣污濁,有害氣體會危害雛鶉健康,影響生長發育。所以,既要保證育雛需要的溫度,又要保證通風良好,使空氣新鮮。
(5)配制好飼料。鵪鶉飼料需要的蛋白質、賴氨酸、磷、維生素A、B、E較雞的高得多,如配制不全面、不科學,將影響鵪鶉的生長發育。因此,飼料配制必須多種營養成分搭配,并保證新鮮可口,切忌霉壞變質飼料摻混其中。
(6)搞好日常管理。一是飲水管理。雛鶉在喂料前一般先飲水。第1次飲水的水溫為40℃左右。雛鶉的水槽要淺,以免雛鶉掉入水槽弄濕羽毛或被淹死。每天換水2次,自由飲用,切忌斷水;二是飼喂管理,一般出殼后20-24小時即可開食,將飼料放入料槽由其自由采食,以后每天加料2-3次,以不斷糧為準。飼料要磨碎篩成粉料飼喂,對積壓過久或弄臟的槽料要及時清除,并清洗干凈,方能再投料;三是墊料管理。雛鶉幼小虛弱,怕冷懼寒,籠底網上應鋪墊麻袋布或其他軟織布,以增強保暖效果,待3-5天后,天氣暖和時方可撤走墊袋;四是衛生管理?;\墊要2天打掃一次。飲水器換水時需清洗干凈后方可裝進新水,污染嚴重食物要及時清除并進行消毒處理。嚴防老鼠及其他鳥禽入侵,以免傳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