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時應注意:①準備好樹皮蓋,樹皮蓋應比穴孔大3毫米,一般提前1~2天打好蓋,用開水消毒晾干備用,②打穴應自段木二端2-3厘米處開始,穴徑12-15毫米,深12毫米以上,行距50-60毫米,穴距60-80毫米,穴應互相錯開成梅花形,損傷處要打穴接入菌種。⑧選擇晴暖天氣,在蔭處或屋內接種,避免陽光直曬和雨淋,操作者的雙手和工具要先經消毒,菌種要隨取隨用,打穴與接種密切配合,菌種應成塊接入,松緊適度,蓋上樹皮蓋后用錘輕輕打平。
集堆發菌管理。堆場應選擇清潔、干燥處,撒上石灰,用石塊平行墊放2根直徑約10厘米的橫木,再將接好種的段木密集一順式堆放于橫木上,在堆頂和四周覆裹一層薄膜,再用茅草等覆蓋嚴實,以利保溫、保溫。適宜毛木耳菌絲生長的溫度是20-28℃,最適為25℃,最適空氣濕度是65-70%,要創造合適的溫濕度條件。根據堆內溫、濕度的情況,靈活掌握噴水次數,一般接種10天后須噴水一次,以后每隔7-10天再噴水一次,噴水量要視耳木的干濕情況靈活掌握。結合噴水進行翻堆互換位置,檢查菌線的生長情況。發現耳木有霉菌,則說明濕度過大,要注意適當通風,并用毛刷蘸石灰干粉擦凈霉菌。
進棚出耳管理。一般經40-70天的集堆發菌,在5-6月接種穴處長出耳芽,如果耳芽數量少,說明菌絲尚未充分成熟,不要急于排架出耳,待大量現耳芽時,再將耳木搬入棚內以“人”字起架出耳。此時可用竹尾尖釘入耳木兩端,這樣起架時可使耳木高出地面15-20厘米,便于耳木二端的出耳管理,還可避免耳木直接接觸地面遭蟲害和腐爛。出耳期間正值高溫季節,此時要注意噴水保濕,一般早、晚噴火水一次,中午讓其干燥,干干濕濕、干濕交替可促使耳片迅速長大。采耳后要停水5-7天,開大棚門加強通風,使耳木表面干燥,促使菌絲向縱深長入耳木內部,然后倒頭再噴人大水,又能長出許多耳芽。耳芽一般經10天便能伸展長大,凡長大的木耳要及時采收。采耳時要連耳基一起摘掉,以免潰爛引起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