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實際生產中,幼參放流規格有偏大的趨勢,有的地區當年參苗越冬后,翌年春季體長達80-100毫米以上時再放流,成活率可望達到I00%。
2、放流方法
苗種放流,一般由潛水員完成。預先將苗種按2000-4000頭的密度,分裝于聚乙烯網袋內(規格40×30厘米),每槽可放置20-30袋。
放流時間,應選擇最低潮、平潮時間,由潛水員攜帶參苗袋潛入海底打開網袋口,緊貼石礁、參礁,將參苗輕輕分撒在石礁、參礁上。
參苗放流也可采用網箱放流法。該方法是當參苗運至放流水域時,先將網袋內的參苗,移到預先準備好的梯形、圓筒形、方形網箱內,網箱由鐵筋支撐。
網衣網目孔徑1毫米,然后潛水員攜帶網箱沉于海底,且將網箱在海底固定牢,避免被風浪沖走,再將網箱下邊打開讓參苗自行爬出散開。
四、苗種放流后的管理
刺參移動性較差,只要條件適宜,一般不會做長距離的移動。放流后海區管理主要措施如下:
1、保護幼參,提高幼參的成活率
苗種放流前,盡可能地捕捉放流海區可疑的幼參敵害生物,如海盤車、日本鱘等。采用網箱放流時,需經常潛水觀察網箱固定的牢固程度,以免網箱流失苗種。
放流后,不能隨意采集放流區內的大葉藻及大型藻,如海蒿子、鼠尾藻等,以免連同藻體一起將幼參取上來。
2、增殖海區的看護
由于刺參移動性弱,生活在淺水區,很容易發生偷捕現象,有時會給生產經營者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因此,海區看護尤為重要,需要安排專人晝夜連續看護,封閉增殖區,特別是3-7月、10-12月刺參正?;顒?、攝食時期。
3、積極做好資源的繁殖保護
嚴格規定采捕規格,盡可能將春季捕獲改為秋季捕獲,以增加海區親體自然繁生后代的機會,規定禁漁期,實行輪捕。